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有一个“新和家园”,在独立的三层小楼里住着5户家庭,每家都是由一对爱心父母带着四个残障孩子。昨天,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,儿童福利院年底将搬到江宁谷里,“新和家园”跟着一起搬,以后坐车到主城区需要两个多小时,爱心父母以后还会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吗?一边,割舍不下福利院自己照顾多年的儿女;另一边,交通不便意味着要抛下自己的家庭,爸爸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。爱心父母们陷入了两难。
福利院的孩子和爱心爸妈
爱心爸爸:焦志萍 57岁 爱心妈妈:杜建风 53岁
孩子:老大悦玲12岁(发育迟缓)、老二宝强9岁(自闭症患儿)、老三沙桐9岁(先天性心脏病)、老四宝宝5岁(脑瘫儿)
矛盾
儿子希望她能辞职,来年帮忙带第三代
昨天10点半,杜建风在厨房里忙碌着。番茄切好下锅,面条掰碎。“今天下番茄肉丝面,小女儿肚子不舒服。”她说,前一天小儿子过生日,家里还办了一个生日聚会。“巧的是他爸和儿子一天生日,我家亲生女儿也来了,给爸爸和小弟弟一人买了一份生日礼物。弟弟喜欢羊,就买了一个喜羊羊的玩偶。”
杜妈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:“院里通知我们,年底要搬到新家,我和爱人都愿意去。但我家儿女希望我们别再干了。因为照顾孩子很辛苦,特别是四个特殊孩子。”她表示,亲生儿子30岁,已经成家了,女儿也上了大学,没什么要操心的,“他们觉得我跟他爸这么大岁数,应该享享福了。”
更重要的是,儿子希望她明年能帮忙带小孩。“儿子今年刚结婚,亲家是外地人。小两口希望来年有了小孩,我能去帮忙。”杜妈妈表示,自己也很矛盾。“现在从后宰门去儿子家,骑电动车也就七八分钟。以后搬到谷里去,坐班车要一个多小时。如果有急事,自己公交转地铁,要两三个小时。”
尽管如此,杜建风和爱人商量后,还是决定继续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当“爸妈”。“真是放不下这些孩子。我是2008年来的,大女儿悦玲跟了我八年,老二有五年,小儿子也三年了。这些孩子跟我朝夕相处,很贴心,我们的感情很深。”
决定
付出有回报,要看着孩子们长大
说到孩子们,笑容又回到杜妈妈的脸上。“就说悦玲吧,从4岁跟着我,现在12岁了。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成了现在的‘小机灵鬼’,真是让我和她爸费尽了心思。”她说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最难的是教她识别男女、长幼,区分对人的称呼。“因为福利院女性居多,孩子们都是喊‘妈妈’,所以她看到爷爷还是喊‘妈妈’。进入我们这个家庭后,她才慢慢知道,家里有爸爸、哥哥、叔叔、姥姥、阿姨、姐姐。”
“教孩子的过程,最主要就是要有耐心。外面的孩子讲5遍就明白,我们的孩子讲30遍都不一定明白,有时候要一个月才能学会。”杜妈妈表示,她经常带着孩子上街,讲人与人的区别。“家里来人了,就教她:这是妈妈的妈妈,应该喊姥姥;这是爸爸的哥哥,应该叫大伯。现在她什么都会叫了。”
孩子们的回报是让杜妈妈割舍不下的原因。“有次我大扫除移柜子时,把腰闪了,悦玲和宝强看到,立刻围过来问‘妈妈你怎么了’。”后来孩子们把杜建风扶到沙发上,捶的捶,揉的揉。“真的特别感动,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
因此,自家儿女最后也支持爸爸妈妈的选择。杜妈妈说:“他们也把这里当做大家庭。比如我女儿向她同学介绍时,都是说我小弟多可爱,小妹多乖。女儿每次来,孩子们也会说,我们家大姐姐回家了。”杜妈妈表示,会尽自己所能陪伴孩子们成长,多照顾一天是一天。
大爱让他们坚持,5户家庭有4户愿意去新院
现代快报记者昨天获悉,今年底,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将从后宰门整体搬迁到祖堂山新院。新院已规划建设16户“类家庭”,每户家庭面积90平方米,设置父母房、备餐室、起居室、儿童房、卫生间等,每户养育4名儿童,将寄养64名残疾儿童。也就是说,现有的5户“类家庭”将增加到16户。
区别于孤儿的寄养模式,“类家庭”养育模式是由福利院提供住所、养育经费,向社会征寻符合条件的“爱心父母”充当保育人员,孤儿间以兄弟姐妹相称,构成家庭生活模式。
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朱洪介绍,最近他们调查了爱心父母的去留意愿,5户家庭有4户都愿意跟着去新院。“搬离城区,交通不方便,家里有急事顾不到,爸爸工作受影响,爱心父母多少都会有些犹豫。”他表示理解,当爱心父母不容易,虽然福利院免费提供住房,水电免费,每月还给“妈妈”发2000多元工资,但是照顾这些残疾孩子不仅需要爱心,还需要耐心和细心。现在请一个住家保姆的工资起码要2500元,更何况要带4名残疾孩子,而且全年无休。
搬家.TV编后语:大爱无疆!愿这些孩子们快乐成长,愿这些父母平安健康!